[toc]
简述
目的是比较 NIO buffer(java.nio.ByteBuffer
)和 Netty buffer(io.netty.buffer.ByteBuf
)设计上的区别。因为刚好需要用 Netty 的 ByteBufAllocator
去重写 Kafka 的基于 NIO buffer 的 ByteBufferOutputStream
,所以借此机会学习下两者的区别。
NIO buffer
参考文档:https://docs.oracle.com/javase/8/docs/api/java/nio/ByteBuffer.html
NIO buffer 的设计很简单,它是定长的,也就是必须在构造时指定容量,且不可扩容,比如:
1 |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4); // 分配 4 字节容量堆内内存 |
每个 NIO buffer 有四个属性:
- mark:记录的位置
- position:当前读写位置
- limit:可读写字节的上界,初始值是 capacity
- capacity:容量
这里暂时忽略 mark 属性。那么上述代码中,buffer
构造完成后各下标为:
1 | position: 0, limit: 4, capacity: 4 |
可以用以下方法打印出来:
1 | private static void printMetadata(final ByteBuffer buffer) { |
由于 NIO buffer 是不可扩容的,所以理论上 capacity
不会改变。而 position()
和 limit()
方法都有另一个重载形式,可以接受一个 int
参数指定新的值。设置 limit
的场景大多是为了截断一个 buffer,比如:
1 | final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4); |
注:这里的设计没有采用
setPosition()
和setLimit()
这样的命名方式,但是返回的都是ByteBuffer
,因此支持上述代码的链式调用方式。
NIO buffer 提供 put
和 get
方法,两者都针对不同类型提供了多种类似方法,但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带 index 的,也就是直接从末尾写入或读取,一类是带 index 的,从 index 对应位置写入和读取。
limit 属性则是 get
读写的上界,如果即将读取的字节位置已经超过了 limit,那么会抛出 BufferOverflowException
(因为打破了 position <= limit
的约束),比如:
1 | final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2); |
无论是 get
还是 put
,都会改变 position,因为它们共用一个下标如果往末尾写入了新数据则会改变 limit。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读写共用一个下 position,这会导致一些反直觉的行为,比如:
1 | final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 |
直觉上第一次 get()
应该从 position 0 开始,但这里其实是从 position 1 开始,因为 put
改变了 position。如果要从 position 0 开始,只能在 get()
之前手动调用 buffer.position(0)
或者 buffer.rewind()
。
这里提到 rewind
,它和 position(0)
的唯一区别是它将 ByteBuffer
的 mark
字段设置为了 -1。
现在看看 mark,NIO buffer 永远满足约束: mark <= position <= limit <= capacity
。读/写都会改变 position,写入可能改变 limit,而 capacity 无法改变。mark 属性仅在 mark()
方法中会设置为 -1 之外的值:
1 | public final Buffer mark() { |
也就是记录当前的 position,主要用途是在 put
写入之前记下位置。mark()
方法要结合 reset()
方法使用:
1 | public final Buffer reset() { |
这样可以方便回滚到写之前的位置进行读取,比如:
1 | final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2); |
如果是单纯的先写后读的场景,可以在写结束后调用 flip()
:
1 | public final Buffer flip() { |
由于读写都会改变 position,因此如果想要读写的同时不改变 position,可以调用 duplicate()
方法创建一个 buffer 共享数据,但是拥有独立的 position 以及其他属性,这些属性的初始值都是调用时原 buffer 的相应值。也可以用 array()
直接获取底层数组(下标 0 到 capacity)。
Netty buffer
参考文档:https://netty.io/4.1/api/io/netty/buffer/ByteBuf.html
创建
Netty buffer 支持使用 Netty 的 allocator 来分配内存,具体定制可参考 Netty ByteBufAllocator。也可以直接通过现有的 NIO buffer 或者字节数组构造。
1 | final ByteBuf buf1 = Unpooled.wrappedBuffer(new byte[2]); |
其中,使用 wrappedBuffer
构造时,writer index 均为原来的 buffer/数组的大小。
读写位置分离
NIO buffer 的设计很简单,但是由于读写共用一个 position,导致使用起来不是很符合直觉,比如写完之后要重新调用 position()
设置位置,或者结合 mark()
和 reset()
,或者 flip()
等等。
而 Netty buffer 则将读写位置(这里称为 index 而非 position)分离了,见下图。
1 | +-------------------+------------------+------------------+ |
- Discardable bytes:已经读取的区域
- Readable bytes:数据实际存储的位置
- Writable bytes:待填满的区域
Netty buffer 将读写分为了两套 API,read/write 系列方法类似于 NIO buffer 的 get/put,读写成功会更新对应的 index。同时还支持指定 index 的 get/set 系列方法用于随机读写,不会更新 index。另外,无论是 readerIndex 还是 writerIndex,Netty buffer 也提供了相应的 mark/reset 系列方法。
1 | final ByteBuf buf = ByteBufAllocator.DEFAULT.buffer(2); |
扩容
NIO buffer 本质是对定长数组的包装,因此 capacity 是无法增长的,但是 Netty buffer 实现了自动扩容。这里可以先写个代码看看它的扩容策略。
1 | final ByteBuf buf = ByteBufAllocator.DEFAULT.buffer(1); |
可以看到输出是:
1 | 0 address: 140495611232256, capacity: 1 |
这里不深究具体扩容策略,姑且看到 capacity 到达 64 之后就开始两倍扩容。这里主要看到,每次扩容之后内存地址发生了改变,对于连续存储的数据结构而言,基本都是这个实现套路。
但是,注意这里我们是用 ByteBufAllocator
进行分配的,如果是字节数组或者 NIO buffer 的 wrapper,由于底层是定长数组,因此 Netty buffer 无法获取其分配器,自然地,也不知道扩容时用哪个分配器才能跟原来的分配方式一致,因此这种情况是不允许扩容的。
1 | final ByteBuf buf = Unpooled.wrappedBuffer(ByteBuffer.allocate(100)); |
输出 i = 100
,也就是容量到达 100 时就无法继续写入了。
引用计数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 Netty buffer 维护了一个引用计数,在调用 retain()
的时候自增,在 release()
的时候自减,使用 allocator 分配的时候初始为 1,只有引用计数降为 0 才会回收内存,否则会出现内存泄漏。由于在 Java 中,经常是将 buffer 传递给其它对象后就不再使用了,因此惯用法是最后一个使用 buffer 对象负责 release。
Netty 可以设置内存泄漏的检测器,详细用法参考 ResourceLeakDetector,它可以设置检测等级,默认是 Disabled。这里给出一个示例检测全局资源泄漏。
1 | public static void leakDemo(final ByteBufAllocator allocator) { |
可以看到输出:
1 | 2021-08-20 23:15:55:264 |
从而方便定位泄漏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 paranoid 时最高的检测等级,如果改成 simple 或 advanced,上述错误不会报出来。另外如果 preferDirect 改为 true 或者使用默认的 allocator,这里也检测不出来。原因可以参考回答: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28822632/netty-4-5-does-not-actually-detect-resource-leak-of-bytebuf
原因简单说就是 Netty 的资源泄漏检测机制依赖于
ReferenceQueue
和PhantomReference
,如果 VM 太早终止或者 GC 不够快,那么检测器无法判断是否泄漏
总结
本文从 NIO buffer 入手,学习了 Netty buffer 的一些改进,包括读写位置分离,自定义分配器,自动扩容。同时还要注意 Netty buffer 相比 NIO buffer 而言需要谨慎地管理内存,同时还可以用 Netty 提供的检测器检测资源泄漏。
个人认为 Netty 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提供的池化分配器,可以安全地复用堆外内存,减少了 GC 的同时避免了从系统的堆内存到 JVM 堆的拷贝。因此 Pulsar 无论是 broker 还是 client 在分配内存保存消息时,都是使用的 Netty 的分配器。